为深化西部地区美育协同发展,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特色,整合科技、产业、教育等多方资源,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新路径。2025年4月12日,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重庆大学美育教育中心及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育培训中心共同协办的“共建·共享·共生——以美育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科学城校区圆满举办。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西南片区的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长江师范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玉溪师范学院、四川文理学院、重庆移通学院、西昌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等四省市三十几所高校百余名高校领导及教师齐聚重庆大学,共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领导致辞】美育共生·共塑未来

(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冯业栋致辞)
上午上半场,大会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冯业栋代表重庆大学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重庆大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新征程抢抓“两重两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快迈向“百年新重大”的重要改革发展举措。冯业栋指出,美育对高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大学坚持五育并举,大力发展美育教育,取得重要美育教育成果和育人效果。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搭建起一个开放、多元的交流平台,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探讨美育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新路径、新方法,实现美育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协同共进。

(重庆市文联主席沈铁梅致辞)
重庆市文联主席沈铁梅为本次活动致辞,沈铁梅强调应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生态美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潜力,推动美育成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号召文艺工作者以美为媒激扬区域发展的新动能,引导学子在长江生态写生中感悟绿色发展。聚力打造西南地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育试验田、艺术与科技共生的创新策源地和精神共富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示范高地。
开幕式后,全体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共同记录这一重要时刻。

(与会人员集体合影)
【主旨演讲】多维视角下的美育创新
上午主旨发言环节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主持,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发表前沿观点。

(交流活动现场)
上午首场主旨发言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以《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学方位与维度》为题,从国家战略高度阐释美育在生态文明与人文精神塑造中的关键作用。他强调社区美育的核心在于“日常生活的美学化”。针对“盆地意识”,他提出“以简约美学破解过度商业化困局”,倡导将巴蜀民居的朴拙美学转化为社区营造范式。通过梳理百年美育发展历程,强调新时代美育应立足“两山”理论,将生态景观保护与地域文化活化转化为全民美育资源。实现社区美育,要注重日常生活美学化。做到因地制宜的在地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差异化、以简为贵的简约化、主题多功能的集约化、强调参与互动的体验式。同时,构建城乡社区艺术生态需从自然、文化、社会、心灵、产业生态多个维度着手,重构人与自然、历史、人、身心、人与物的关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美育活力 。黄宗贤呼吁,成渝地区应建设“没有围墙的美育学院”,让艺术成为缝合城乡裂缝、推动精神共富的黏合剂,为全国社区美育实践提供西南样本。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做黄宗贤主旨演讲)
上午第二场主旨发言中,重庆文联主席沈铁梅以《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戏曲的美学特质。她以中国戏剧艺术为范本,详细解析了中国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这三大核心美学特征。沈铁梅主席通过引用《苏三起解》等经典剧目,生动地阐释了戏曲艺术是如何通过唱、念、做、打的完美结合,以及技艺的程式化表达,达到高度综合的艺术效果。在她的发言中,还现场公开展示了京剧名家沈福存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揭示了传统戏曲美学中“以形写神”的创作智慧。沈铁梅主席强调,在当前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戏曲美学的写意精神为现代艺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她呼吁大家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推动戏曲美育与当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重庆市文联主席沈铁梅做主旨演讲)
上午下半场第一位发言者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他聚焦《巴渝文化的视听传播与美育价值》展开演讲,系统阐释了巴渝文化资源通过视听化路径实现美育赋能的创新模式。他解析了视听化传播实践需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商业转化”的协同体系,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与美育赋能。顾亚奇强调,巴渝文化的视听传播需形成“保护性开发、创造性转化、产业化协同”机制,通过纪录片《三峡之巅》《城门几丈高》等作品,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全民美育资源,既增强文化认同,又为文旅经济注入美学内涵。这种“技术赋能+艺术表达+价值传递”的立体传播模式,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活化提供了示范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做主旨演讲)
上午下半场第二位主旨发言的是西南大学教授邱正伦,他以《艺术与人生》为题将上午的会议圆满收官。邱正伦呼吁美育回归生活本质,培养“向美而行”的生命态度。美育应打破“美术馆围墙”,回归日常生活场域,重塑“向美而行”的生命哲学。他剖析当代艺术过度技术化、商业化的困境,主张以“主体性重建”唤醒艺术的人文温度,揭示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对市民审美感知的浸润作用。同时,针对中国美术发展,他提出“主题性当代转向”路径:将大足石刻线条美学转化为城市雕塑语言,用綦江农民版画的质朴表达乡村振兴美学内涵,构建“美在生活—美为社会—美即人生”的递进式美育生态,让艺术真正成为滋养人心的精神根系。

(西南大学教授邱正伦做主旨演讲)
下午上半场主旨发言由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晓欢主持。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晓欢)
下午第一场主旨发言的专家是四川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王天祥,他以《行走的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范式变革》为题,以“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作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范式所经历的变革。他提出,在这个新时代,美育教育需要跨越地域的界限,特别是对于乡村地区的美育,应当开发具有跨文化审美教育特色的课程。王天祥院长强调,艺术的互鉴和交流不仅要深植于乡土文化之中,通过美育来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同时,还应该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地方性知识在全球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他主张,通过“艺术+技术”的结合,为教育范式的变革提供一个双重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川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王天祥做主旨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后续文中简称“中心”)主任刘波以《一线资源赋能的西部美育新解法》为主题,详细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历史和现有学术、艺术资源,以及艺术培训中心助力地方艺术发展的成功案例。刘波强调了重庆大学举办此次交流活动对西部美育推动的积极作用,通过跨区域协作激活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助推地域美育高质量发展。以重庆大学作为依托,通过进一步洽谈合作,尝试建立西南地区美育中心,进行民族艺术采风,在这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有雄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可以从高校师资力量入手助力西部高校美育发展,通过讲座、培训、访问学者等方式带动整体美育水平提升。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刘波做主旨演讲)
【圆桌论坛】跨域对话·西南解法
下午下半场组织圆桌论坛,由邱正伦主持,顾亚奇、刘波、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剑、罗晓欢、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成辉围绕“西部美育协同创新与生态美学实践”展开深度对话。嘉宾们一致认为,需通过数字化平台共建、师资流动机制、特色课程共享等方式打破行政壁垒;贵州代表分享了将喀斯特地貌、非遗文化融入美育课程的经验,成渝专家则提出以工业美学、传统工艺为纽带构建“美育共同体”。针对当下技术革新的大趋势,参会者们展开了深入探讨。AI与元宇宙的快速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双向影响。一方面,它们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工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利用AI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借助元宇宙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课堂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教育本质的思考。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必须坚守人文内核,让艺术教育真正回归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美好心灵的初衷上来。
在问答环节,与会者积极提问,聚焦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专家强调需构建“基础素养+地域特色”课程结构,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让美育从课堂延伸至社区与自然。本次论坛为西部地区美育协同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助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生态树立了新范式。

(圆桌论坛各位嘉宾围绕主题展开分享)
【闭幕式】锚定未来,携手共进
经过多位嘉宾的主旨分享和圆桌论坛的热烈讨论,活动进入闭幕环节,张楠木做闭幕式总结发言。本次大会为成渝及西部地区美育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蓝图,美育作为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与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是激活区域文化活力的精神引擎,需通过艺术与科技、乡村振兴跨界融合创新实践;校地协同是核心路径,高校、政府与社会需共建资源转化机制;川剧、巴渝文化等地域特色应打造为全国性美育品牌。将构建跨区域美育合作网络,深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推动西部地区美育协同创新迈向新阶段。未来将以“西部高校美育联盟”为起点,推动师资互通、课程共建、技术共享等长效合作机制落地。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做闭幕总结发言)
此次大会是西南地区高校美育领域的一次里程碑式活动,标志着区域美育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进入实质性阶段。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作为主办方,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携手各方共绘“以美为媒、城校共生”的壮阔画卷,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美育力量。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