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9-15日,应艺术学院美术学系邀请,晓青教授专程从北京来我院开展第三期公益讲学活动。
本期讲学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油画专业本科教学情况调研与指导;2、两场关于油画的专题讲座;3、《主题性绘画创作》专题研讨。
从周一至周四,晓青分别对油画专业本科四个年级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深入课堂,广泛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出现的专业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大四学生的毕业创作逐一讲解指导,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解决方法,并着重强调要加快创作进度,指出具象写实类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以画面工作量的大小来衡量作品的质量。

在周三进行的《写实绘画和照片的异同》专题讲座中,晓青从绘画和照片各自语言的优势、局限、交融等方面展开分析,图文并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的简洁化。强调“美术”就是通过高级的审美和过硬的技术呈现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凡是有技术属性,就有高中低之别,就能进行量化并分析归纳和总结。晓青还强调不同环节要适应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特别说明作业与创作的要求要有本质的区别。

周四进行的《油画实践的路径与方法》专题讲座中,晓青从素描与色彩两方面介绍了油画学习的路径与方法。通过作品分析,向大家介绍了科学高效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并结合色阶训练、色谱卡、色彩排列等经验分享,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和专业精神。通过讲解,同学们对明度、纯度、冷暖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令在场的师生耳目一新。

在本期公益讲学活动的最后,晓青与部分油画专业教师进行了《主题性绘画创作》专题研讨,并分享了自己多年创作实践经验,以及如何完成大型主题性创作项目的过程。晓青还对教师的主题性创作提出了建议,从选题、构思、草图,再到小稿、正稿;从构图、造型、色彩,再到创作语言,说明并强调主题性绘画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充分展示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性价值,不仅反映了艺术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而且也是艺术家创作思维过程的记录,值得反复推敲,深入研究。特别是前辈们的创作经验,相信会对油画教师产生特别的启示意义。并建议在现今的大时代下,鼓励教师们多参与主题性的美术创作与研究。

晓青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天眼》获“纪念建党100周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立项。《天眼》是以“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事迹为创作主题,历时两年的艰辛创作,于202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并被收藏和永久性陈列。

晓青为期一周的公益讲学活动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晓青教授简历:
1959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曾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北京中关村学院美术系主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撰稿:武若尘,审核: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