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获奖
环艺学子在“2020创新中国空间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得佳绩
2021年01月21日

2020年12月25日,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办的“2020创新中国空间设计艺术大赛”中,艺术学院环艺专业本科生获得佳绩,分别荣获“2020 创新中国最佳设计作品奖(高校组)”和“2020 创新中国最佳创意作品奖(高校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创新中国空间设计艺术大赛”自创办以来,勇于担当、凝心聚力、匠心前行,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紧密,“设计与艺术结合、设计与工程结合”的方向吻合环艺专业的教学特征,逐渐成为校方认可的大学生竞赛奖项之一。

在此次的参赛中,环艺专业本科生共有7件作品获得奖项,设计作品选址分别位于重庆、四川两地,以地域性和绿色乡建为着力点,打造出乡村古镇公共文化博物馆空间、乡土民宿建筑、适应性生态景观等设计。

设计作品《攀附生长(乡土博物馆设计)》选址位于重庆酉阳龙潭古镇,原名梅树龙潭,博物馆设计将“树”元素作为引导思想,旨在打造具有地域性文化,像树一样扎根于龙潭土地,汲取古镇的养分向外生长的新建筑。作为古镇对外交流的窗口,博物馆不仅保留古镇的文化内核还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表达手法进行了多方面革新,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合。

周

设计作品《夹缝变奏(乡土博物馆设计)》选址位于重庆巴南丰盛古镇。丰盛古镇的骨架由其特色的回字街和延伸进当地居民生活区的缝隙般的街巷组成,街巷夹缝变化丰富,因此,博物馆设计提取不断变化变换且不可或缺的古镇夹缝作为设计理念,打造丰盛古镇公共文化、博物馆空间,来传达这里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

姚

设计作品《逻辑与混沌——重庆大学艺术楼改造》,改造建筑位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缙湖湖畔,校园中轴线附近,各体块根据功能和空间组织的需要进行增减变化。设计以因筑制宜为理念,一方面解决对原有建筑的优化和改良,满足更多使用方式的实现;另一方面在应对需要改造和拆减的部分,探讨新老建筑的组成关系。由内而外展示改造后建筑的个性气质,达到建筑内外的有机统一。 展板王

设计作品《山韵》选址位于重庆南山水井坎。是新建与改造一体的民宿建筑设计方案。秉承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运用四借(借势,借景,借形,借感)法,同时满足安全,美观,适用,经济的原则,让该建筑设计具备生态,绿色,节能,环保,智能等特征。zhu 

设计作品《“三层”民俗住宅设计》选址位于重庆南山水井坎,整个建筑方案的设计延续本土文化与建筑形式,重新探究拓展重庆民居造型与布局方式。以房屋的错叠关系、院落的围合形态,屋顶的层层布置等方法解决在了重庆特殊的坡地地形之上实现退台式立体院落空间关系的问题。实现了更有趣,更具有地域文化性的特色建筑。

wei

设计作品《水形物语 弹性理念下的洪水适应性景观》选址位于四川乐山大佛景区,设计灵感来源于乐山市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将洪水化作一种景观资源,通过景观、交通、防洪护岸和生态理念来改善洪水与人的关系,打造出在不同环境下能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

杨

设计作品《屿 且听竹吟》选址位于四川成都温江区,,该项目通过在地性的空间叙事,将川西竹文化融视觉、听觉、嗅觉、联想等多方位感官为一体,结合空间造景、陈设与藏品链接来系统地营造川西竹文化的空间体验。从而做到以现代设计手法让建筑空间设计详细解剖传递川西竹文化。

yan 

专业的竞赛不光是一场自我提升、自我检验的头脑风暴,同时还能检验专业知识、提升眼界、寻找新的突破,是设计学子进行生态社会实践的优选。在校学习过程中,专业学习是纵深式的,不断钻研技术会加深专业积累,但在如今快节奏、联动性强的社会特征下,综合能力的横向发展和对交叉学科的探索更是我们所必须努力的方向。

艺术学院近年来通过校、政、企联合创新等多种合作模式,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推动地域性产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促进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奋力书写艺术学院发展新篇章。

(撰稿:孙俊桥、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