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序教授主持的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营造法式”圆满“竣工”

撰稿:贾国涛、戚序

重庆大学戚序教授主持,肖力副教授、龙红教授、张兴国教授、贾国涛老师共同参与的国家重大文化示范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84项选题——“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历经五年艰辛已圆满“竣工”,现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展存。

“中华营造法式”( 274*444厘米) 作者:戚序、肖力、龙红、张兴国、贾国涛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举国家之力组织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美术创作工程’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全部作品完成后,计划将在国家博物馆长期陈列,接受广大群众的观瞻。能在国家殿堂中陈列的视觉艺术品,是为国之鸿宝,堪比重器。参与作者应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构思,尽心打磨,通过精巧高妙的艺术创作,把宏伟的艺术构想转化为高水平的视觉艺术形式,努力塑造民族精神、家国之魂,使‘美术创作工程’真正成为气势恢宏的艺术化的中华文明史诗,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精美篇章和传至久远的经典作品。”把“美术创作工程”打造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工程、中国美术的精品工程、国家级的重大文化示范工程。

2016年11月20日,“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与该工程的其他145件作品在中国国家国博物馆举办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上首次面向全世界展出,我校戚序教授领衔的团队应邀参加了本次中国文化艺术的重大盛会。


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党组书记赵实,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等观看“中华营造法式”

“中华营造法式”,是以宋《营造法式》为基础,以“建构千秋”为主题,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相交叉的方法打通中华建筑文明的千年脉络,实现文本向图式的转换,创造性地运用“堆木拼版”的原版木雕与其他绘画技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形态实现了 “中华营造法式”的三维立体呈现,此“版画”造型样式在整个“工程”中具有唯一性。

2016年11月20日,“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与该工程的其他145件作品在中国国家国博物馆举办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全世界展出,是主办方及所有参与人员向国家、民族、历史的一个交代,更是用五年时间对国家、民族、历史兑现的一份承诺。

“却顾来时径,苍苍横翠微”,戚序团队全力参与的该项国家重大文化示范工程:“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在五年的艰苦劳作、精益求精中得以完成和取得的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期间个中甘苦非力行者难以言传。


团队部分成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

“中华营造法式”的立意——“建构千秋”,不仅契合了大时代,而且彰显了国家此次工程的深刻内涵,这个内涵也是“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里子”,即“历史”——“文明”—— “建构”—— “千秋”。因此,创研团队始终以一种干事业的态度,认真去推进“工程”的进行,其中,“认真”就包含了:认真做理论研究,认真写论证报告,认真做系统设计,认真思考创新问题,认真关注每个绘制过程,认真面对每个难题并逐一解决,认真做好课题总结......总之,做‘里子’必须认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为准确、深刻把握创作主题,团队购买大量相关的图书文献,利用高校先进的信息平台,广泛深入地收集丰富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整合、研究,并邀请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专家共同论证关键问题,为跨学科的转换和全面优化整合创作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举,注重创作、研究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和记录、探索跨学科的理论视域及创新方法与技术手段,为整体创作和研究拓展了诠释空间。

2、为使创作思路清晰明了,团队本着尊重历史,严谨学术的态度,根据所选项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论证,做了大量系统的文案工作,每一次创作构思的文案出台,都要逐段逐句逐字地进行论证,不惜咬文嚼字,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力求理解精准,思路清晰,方向明确,主题鲜明,论证报告(4.52万字)第一个提交中国文联并成为了本次“工程”申报书的全国“范本”。

3、为创新,团队决不漏掉每一次思想碰撞的灵感火花,成员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时甚至经过激烈争论方才得出结果,逐渐形成共识,力求整体思路清晰,分层思路到位,重点难点明确,实操方法可行,规避实施风险。

4、为获得创作构图的崭新面貌,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学术特长或创作优势,群策群力,各司其稿,汇总研讨,遴选最佳方案,即在基本统一意见后,进而统一完成设计雏形,再即进行反复推敲绘制了16次图稿,力求使其渐趋完善。

5、为创作项目的申报成功并最后完成,团队对创作的重点及各阶段的重点、难点进行逐项分析,在充分认识重难点的前提下,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或办法,做到心中有数,切实保证创作工程圆满顺利开展,真正实现历史文明和时代精神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6、为不负国家重托,团队以“文明传承”为使命,怀着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去实践,除了艺术形式和内涵上的深思熟虑,在作品材料运用上则是“不惜代价”选用百年老楠木,为此,项目负责人戚序教授在购置材料上私人垫付20余万元。

7、为“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能够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和社会效应,重庆大学为创研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场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班子成员一直高度重视“工程”的进程,并给予财力、物力、时间上的鼎力支持。

整个过程,团队始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理论研究出想法,抓手上功夫出办法,只抓一头就会出现有想法却没办法,或有办法却没想法的尴尬!因此,团队聘请建筑学、社会学专家授课4次,开展课题组研讨会12场,组委会专家指导评议4次,绘制构思草图6种样式,先后修改图稿16份(含正稿),制作立体模型3个,完成系统的工程路径设计三个。


申报阶段的文献及相关研究

创作过程中认真听取组委会专家意见

“中华营造法式”团队正是以严谨务实、精益求精、不计成本的事业心,才使得作品从申报到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在不同的阶段、场域都得到了领导、专家、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并荣登“中华书画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专辑)的封面——这是一种荣誉,更是对戚序团队五年创作工作的肯定;与此同时,“中华营造法式”在CCTV新闻频道滚动播出并作为了相关重要媒体报道的导图。

著名画家侯一民先生在“中华营造法式”的创作中一开始就给予了悉心指导:“就是要打破惯常思维和形态的束缚,不要管是不是‘版画’,只要是一张好画就行!”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在“中华史诗美术大展”的现场说:“戚序团队的作品,形态独特……我们要的就是像戚序团队这样认真的工作态度,国家博物馆应该要多有几件这样的作品!”

中国版画艺委会主任、清华大学代大权教授说:“中华文明历史美术工程集中了国、油、版、雕一百多国手,历时五年,沥血呕心…实际只让重庆的戚序一战成名,她不但做好了创作的‘里子’,也稍带着做了工程的‘面子’——‘工程’的形象。她的作品既不在国油版雕的范畴里,也不在写实变形的语言中,而只在自己的喜欢、自己的认定,所以成就了中华文明(工程)的‘面子’与形象,当喜欢归纳总结的思维还在手足无措时,她又走向更前面,所以戚序是值得严重记住的名字。”

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在“用艺术的方式重构文化记忆,讲好中国故事——观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所想到的”中写道:“……戚序等人的《中华营造法式》,巧妙地吸收了中国传统雕版图谱的图式与空间及人物表现的方式,使作品极具有传统韵味与本土气息,而又不失现代感,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造型语言与手法,可以成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与当代气派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的重要资源。他们的探索使我们相信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与精神的当代转换不仅仅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可能。”

虽然,“工程”已经基本“竣工”,但是我们的使命、责任尚未完成,相关的学理性总结、学术性探讨及相关信息的传播仍待进一步推进。

因为:

我们认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仅是一项宏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构建千秋、传承文明的大事业……

我们深知:历史给人启示也给人警示;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深入研究中华经典,才能准确发掘和揭示其现代性……

我们懂得:看历史有多深,看未来有多远,是为“深远”;所以我们是以干事业,而非做一般工作的严谨态度,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