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萱博士为艺术学子讲述「空间美学的建构及文艺实践」

2019年11月11日下午14:30,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我院特邀来自河南大学的青年学者裴萱博士做「空间美学的建构及文艺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雒三桂教授主持。学院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裴萱博士专注于学术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博士、博士后期间共发表25篇 CSSCI 源刊论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1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篇;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干部学习网等网络全文转载6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面上资助项目各1项……成果颇丰,令人羡艳,实在是青年学者的榜样!

此次讲座,裴萱博士以「空间美学的建构及文艺实践」为题,首先介绍了空间美学的理论内涵及知识价值,并且认为空间理论已经构成后现代人文知识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述:

第一部分:空间美学的哲学背景。在哲学领域中,空间与时间构成两个重要的概念维度,并且影响着整个知识话语的形态面貌与理论走向。裴萱分别从“现代空间实践与空间转向”、“后现代‘压缩空间’”、“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话语资源”三个角度进行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间实践”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压缩”、“空间批判”等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空间美学的理论内涵。空间美学生成于后现代学科交叉语境中,是空间理论和美学、文艺学等理论进行融合的产物。其生成主要有两个维度的动力,一方面是空间理论和哲学理论的自我推演;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实践活动、文化思潮以及文艺理论的知识推动。

第三部分:空间美学与文学研究。首先,是文学审美论的加强。美学作为文学研究重要的知识资源,直接确立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感性伦理,给文学树立了一个独立于道德、理性等社会因素之外的场域伦理。其次,是文学研究空间论的转型。通过空间美学的引入,文学分析、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理论真正实现“空间转向”。空间不再是文学活动中的场景呈现,或者人物形象生活机械空间,而是成为具有独立文化意义和符号意指功能的“实体”存在。

第四部分:空间美学与艺术流变。裴萱博士从绘画视知觉空间、绘画并置空间、绘画幻梦空间、现代戏剧空间形式变革、电影蒙太奇的空间重构、电影景深空间六个视角探析了形式空间,又从空间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交往原则与公共空间、艺术空间美学的反思三个方面阐述了空间重构。

近三个小时的讲座,裴萱博士以其渊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理论水平和严密的逻辑能力,将空间理论与具体的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结合,旁征博引,涉猎多个门类,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与探究,充分体现出其美学介入文本研究的努力和策略,同时,也给从事文学、艺术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方法与思路。

 

(图文:周瑾,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