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为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学院特邀请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斌副教授为全院教师开展了一场课程思政能力培训会,培训主题为“课程思政理念及其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探析”,80余名学院骨干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培训。培训会由学院张楠木副院长主持。

对于举办此次课程思政培训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在培训开始前的动员讲话中,学院党委书记张承康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与师德师风教育同步而行、紧密结合。通过本次培训,希望全院教职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而切实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助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达到新高度。
张楠木副院长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院教学的课程思政水平。

在培训中,唐斌副教授首先从问题切入,他提出“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怎样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等问题,然后一一进行分析和解答。他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理解、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等四个方面深入讲解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思路、方法、路径、案例以及注意事项等。
唐斌副教授指出,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学科评价、教学评价、师资评价等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全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思政一定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要将思政元素融汇到课程之中去,融汇到自己的教学对象中去,要把思政点融入清楚,做到有机融合,在课程这条“明线”中铺好思政这条“暗线”。同时,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学顶层设计上,要考虑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后做到润物无声,将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特别针对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唐斌副教授表示他在讲座前曾认真研究艺术学院多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他结合艺术专业特性以及部分艺术课程内容,针对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专业课程的问题,提出了10条有用可行的路径建议:(1)介绍专业发展历史,培养家国情怀;(2)结合专业伦理教育,培养职业素养;(3)加入形势与政策内容,培养竞争意识;(4)关照课程教学的人民中心,避免异化;(5)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健全思维;(6)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担当;(7)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8)坚守专业定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9)深挖人物事迹,以案说法立德树人;(10)结合地域特色,讲好校本故事。
最后,他强调,教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等,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同时,课程思政的评判标准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来,只有让学生接受、产生共鸣和内驱力,才算是很好地做到了课程思政融合。
整个培训会氛围轻松愉悦,唐斌副教授妙语连珠,带来的培训内容深刻且丰富,老师们都感到收获颇丰。后续学院还将继续举行此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
(图文/郝斌,审核/张楠木)